未來,中國營商環境在持續改善的同時,競爭力與吸引力也就愈發強勁。對于民營企業占比近9成的節能環保產業而言,亦是如此。
特別是在過去三年內,國務院發布的各類營商環境相關政策文件明顯增多,凸顯出從國家層面對優化營商環境愈加重視。尤其是涵蓋了市場主體保護、市場環境、政務服務、監管執法、法治保障等營商環境建設多個方面,擬于明年施行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確立了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的營商環境基本制度規范,為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奠定基礎。
這不僅意味著從頂層設計建立的優化營商環境“基本法”正式出爐,也預示出更多增量中長期資金會隨著營商環境的改善而進入市場,有助于進一步形成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格局。而聚焦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前述獨立、成熟、理性且“優”無止境的營商環境。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出臺實施也為民營環保企業參與生態治理帶來了新機遇。
就節能環保產業的定位,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軍洋曾指出,“作為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是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的重要抓手。”環保產業,即由城鎮和,大氣脫硫脫硝、除塵,,生活、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噪聲處理以及相應的設備生產,監測和以環境影響評價為代表的咨詢服務行業。
但在硬幣的另一面,環保行業本就屬于一個依賴于發債的行業,高度依賴融資環境。隨著“資管新規”和PPP清庫等工作的實施,環保產業中此前由于早期大幅擴張導致的資金壓力進一步升高。自2018年以來,原本火熱的節能環保產業正逐漸冷靜下來。與前幾年業內參股合作、打通上下游生態鏈的模式相比,頻頻發生的環保市場交易多為控制權轉讓,這就意味著平均每月至少會“消失”一個環保民企。
而企業自身業績增速下滑、股票質押風險,也加劇了投資者的擔憂。環保行業中重資產環保企業,比如工程類,深度參與PPP項目的企業資金鏈緊張,更易受到大環境影響。特別是金融資本對環保行業風險偏好明顯降低,導致環保企業融資渠道變窄,融資成本變高。一個典型的問題就是,企業經營性現金流的增長,趕不上營收和利潤的增速。如若資金緊張回款不利,就會出現債務違約等風險。
相較于其他行業,環保企業普遍缺少土地、廠房等有形資產作為抵押物,表內貸款融資能力較弱,更多依賴非標等表外融資。環保產業中大約有40%左右的企業是做環保專用裝備、材料、藥劑等制造業企業,不少環保通用設備制造企業利潤率大概在4%左右。據了解,目前國有企業貸款成本為3%—5%,大型民營企業貸款成本為7%—10%,中小民營企業貸款成本為12%—15%。個別民營環保企業債務違約后,金融機構對整個環保行業持更為謹慎的態度,融資難成為了整個環保行業發展的“攔路虎”。
對于民營環保企業如何更好發展?攻下“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市場的冰山”,仍是各部門需要下大力氣來破解的難題。可以看出,國家在資金方面已經開閘,筆者預計放水仍將持續,但水是否能夠留到環保企業中來,還有待觀察。“環保產業仍然是朝陽產業,將有更大的發展。”而民營環保企業在未來要在爆發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要自強,通過技術、模式創新找到新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