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超過69萬億,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農業生產形勢良好,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前8個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5%。
關于特點,包括高技術制造業和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較快;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長較快;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較快;進出口貿易擴大;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等。
喜大普奔,GDP還在蹭蹭往上漲,“環保與經濟不可兼得”的論調再迎鐵證打臉。更重要的是,就個中特點而言,我們應該直面環保在其中發揮的顯性或隱性作用。
從清潔生產方式轉變,新能源利用模式以及污染治理技術創新等角度來看,環保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而隨著環保事業的縱深遞進,剩下的多是“疑難雜癥”,“頑疾”,技術和設備,或者解決方案的“高大上”屬性直接定調高端產能和新興產業,無可厚非。
作為朝陽產業,環保越來越“接地氣”是事實,也正在經歷著環保設備商業化、民用化的必要過渡。所謂的“環保經濟”帶起了、、、太陽能熱水器、地熱供暖、餐廚垃圾破碎機、智能掃地機器人等諸多設備的“登堂入室”,一次次刷新家居標配清單。
消費升級態勢有目共睹,“走出去”的步伐加快,經濟結構的優化也明顯以“高質量”發展為原則,其中與環保的關系千絲萬縷。就說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光環保參與的生態旅游、光伏扶貧、綠色農產品入市以及生態種養模式創新等板塊,就足以好好說道說道。
眾所周知,前三季度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全球經濟增長進入了放緩期,變因較多,內部環保壓力也沒有松懈過,在這樣的情勢下能夠頂住壓力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有多方面原因。也能側面印證,我國調整發展思路,穩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具有可行性。
此前,環保在線就曾分析過,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法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竺效教授團隊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全國284個地級市環境執法案件數持續增加,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各地級市地區生產總值呈持續上升趨勢】。(詳見:)
在這里,再梳理一下,研究調查顯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盈利能力其實是有所提高的,雖然并不太明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受到的環保執法影響更小一些,“小、散、亂、污”始終是處于環保風暴核心位置的對象。
其實目前來說,更為急迫的是如何處理好傳統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與新興、綠色產業之間的關系。按照業界的說法,兩者之間的關系應該可以歸為幾類:互動、互補、融合、協同、嵌入、演化。
互動,簡單來說就是“你我都獲利”,在互相扶助的基礎上共同升級。比如新興產業需要資金,傳統產業提供資金并且獲得產業升級的動能和輻射作用。
互補,也就是總有那么一個環節雙方能掛鉤。說白了,傳統產業成熟,新興產業有朝氣,以彼之長補己之短,“你好我好大家好”。
融合,很典型的一種就是水泥窯協同處置,目前行業的佼佼者其實很多都是傳統水泥窯企業。當然,兼容并購的融合,跨界的參與也可以歸于此類。
協同,與互動有點像,比之合作力度更深一點,通常需要一定的相似性,也具有一定的區域特點,比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構成產業鏈的機會更多。
嵌入,相較于融合這種關系,更偏向于一種產業鏈新組合方式。也就是傳統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本身的一種升級換代。比如汽車尾氣這種空氣污染,燃油車企應該是首當其沖的環保執法對象,而目前很多車企內部都分出了電動汽車或者混合動力汽車板塊。
演化,與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不同,這種關系已經能在一定程度上宣告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轉型成功。
當然,環保人挺希望看到企業都打上“能耗低、效率高、污染少”的標簽,不過這個過程應該會比較漫長。而在此期間,環保政策和標準會更加完善,環境監測網絡將更加完整,環保執法體系會更加健全,環保市場會更加規范。
“你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市場就需要你”,把握市場機遇,堅定優勢發展和品質競爭是關鍵。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斷升級源于人們對品質,對“美”的無止盡追求。這也決定,生產和生活方式要跟上“換代”腳步,融入“綠”底色、多元發展的新浪潮。